▌本文來源:新華視點微信公眾號
中共中央、國務院日前印發了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》。到2030年,中國的健康指數將發生哪些變化?這些變化又將給公眾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?一起來看看。
1.延長壽命減少死亡
2020年,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.3歲,2030年達到79歲。
嬰兒死亡率、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、孕產婦死亡率分別從目前的8.1‰、10.7‰和20.1/10萬,下降至2030年的5.0‰、6.0‰和12/10萬。
2.吃得有營養,鍛煉有保證
制定實施國民營養計劃,開展食物營養功能評價研究,建立健全居民營養監測制度。
到2030年,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降至20%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從2014年的3.6億人上升至5.3億人。
到2030年,基本建成縣鄉村三級公共體育設施網絡,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不低于2.3平方米,在城鎮社區實現1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。
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,到2030年,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%。
3.健康教育增加,不再被養生“磚家”忽悠
建立健康知識和技能核心信息發布制度,健全覆蓋全國的健康素養和生活方式監測體系。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,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。2030年,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至30%。
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:
我國目前人均預期壽命和健康壽命有差距,慢性病呈現“井噴”態勢。我國成年人中每十個人就有一個患有糖尿病、每四個中有一個患有高血壓,有不少人帶病生存、生活質量不高。如果僅僅將健康的追求等同于醫療治病,不加強預防,就難以應對嚴峻的健康國情。規劃綱要從健康生活入手,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健康知識和技能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這是對疾病挑戰最直接、最積極主動的應對。
4.醫護人員增加
到2030年,健康服務能力大幅提升,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。每千常住人口執業(助理)醫師數達到3.0人,注冊護士數達到4.7人。
5.就醫秩序改善
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,省域內人人享有均質化的危急重癥、疑難病癥診療和專科醫療服務。
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,形成基層首診、雙向轉診、上下聯動、急慢分治的合理就醫秩序。
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:
我國通過職工醫療保險、新農合、城鎮居民醫療保險,建立了一張覆蓋全國96.5%的醫療保障網。在此基礎上,還通過大病保險、商業保險、慈善救助等逐步健全了醫療保障體系,改變了過去“小病扛、大病等”的情況。盡管醫保覆蓋率達到95%以上,但我國保障總體水平仍然不高,醫保要變成一個節約型的醫保。
6.醫保成熟定型
到2030年,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。
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,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。
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孟慶躍:
沒有一個健全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,醫療衛生投入和醫療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難以發揮,人民群眾就難以從衛生與健康發展中受益。提升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能力,需要以人為本,完善功能,強化合作和聯動,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整合。
7.天更藍,水更清
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在2020年超過80%,到2030年持續改善。
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在2020年超過70%,到2030年持續改善。
到2030年,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食源性疾病報告網絡實現全覆蓋。
8.排污要持證,農業生產清潔化
全面實施工業污染源排污許可管理,推動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和信息公開,建立排污臺賬,實現持證按證排污。
加快淘汰高污染、高環境風險的工藝、設備與產品。
開展工業集聚區污染專項治理。
以鋼鐵、水泥、石化等行業為重點,推進行業達標排放改造。
全面推行標準化、清潔化農業生產,深入開展農產品(12.460, 0.01, 0.08%)質量安全風險評估,推進農獸藥殘留、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,實施獸藥抗菌藥治理行動。
加強對食品原產地指導監管,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。
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饒克勤:
當前,我國面臨經濟轉型與“多重疾病負擔”、人口老年化和結構變化、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、環境衛生有待改善等多種矛盾和問題,要求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實施綠色發展與健康環境互動的戰略選擇。要把美麗中國和健康中國建設有機統一,動員全社會共同營造健康環境,從城市規劃、建設到管理等各方面,都以人的健康為中心,保障居民健康生活和工作,使健康人群、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有機結合。